立讯精密今年成为“果链一哥”后,王来春并没有因此停下脚步。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马吉英
见习记者 李晓天
编辑|马吉英 见习编辑|张昊
头图来源|受访者
5000亿元,立讯精密市值再创新高。
上周末,外媒传出当红科技巨头OpenAI将推出一款消费级AI设备,并已与号称“果链一哥”的立讯精密达成了合作意向。
9月22日A股开盘后,立讯精密迅速涨停,市值飙上4400亿元,随后在9月24日更是突破了5000亿元。虽然此后连跌两天,但市值还是超过了4600亿元。
OpenAI想要生产硬件早有先兆。在路透社一篇名为《OpenAI牵手苹果供应商制造人工智能设备》的文章里提到,今年早些时候它以65亿美元收购了前苹果首席设计官Jony Ive的硬件初创公司,这一举动也被视为进军硬件领域的信号。虽然目前OpenAI的设备还处在开发原型阶段,但它已考察过大批苹果硬件供应商,立讯精密、歌尔股份等一众“果链企业”都传出与OpenAI在接洽过程中。
多家外媒爆料该设备约口袋大小,其中搭载了以ChatGPT为基础,且具备上下文感知能力的大语言模型,路透社称该设备的问世将直接挑战智能手机在电子消费领域的主导地位。
而能与OpenAI达成合作,离不开立讯精密过往几年在AI领域的深度布局。公司董事长王来春早就感知到AI将颠覆传统电子消费,无论是为苹果制造AI眼镜,还是与美国智能芯片公司PIMIC达成战略合作,似乎都是在为这起合作铺路。
如果成真,凭借再次与巨头“牵手”,王来春和立讯精密也将来到一个新的命运交叉口。去年她曾在接受《中国企业家》的专访中提到“与凤凰同飞,必是俊鸟”,以此来形容为巨头服务的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前段时间王来春刚决定带领立讯精密赴港IPO,以提升全球化运营能力、拓宽融资渠道。如今看来,这一举动颇具前瞻性。而事实上,从21岁离家打工,到脱离富士康自立门户、A股上市,再到布局AI、汽车等新兴领域,这位从潮汕农村家庭走出来的“智造女王”,每一步都走在了时代浪潮和技术变革的前面。
开局
王来春的逆袭之路是从“草根”阶段开始的。
1967年,她出生在广东汕头澄海的一个农民家庭,童年是在田间地头度过的。她和两个哥哥从小就下地务农,五六岁就跟着长辈学习抽纱等手工活。后来她回忆起这段岁月时说:“那时我的小学学杂费大多是自己做手工活赚钱缴的,就连小时候春节的新衣服也是自己赚来的。”
高考过后,王来春因与本科线差了13分没能走进大学校园,受限于家境等原因,她选择离开家乡去外地打工。恰逢1988年富士康在深圳建厂,王来春成为了最早一批女工。
当年的富士康推崇狼性文化,以产量为唯一考核标准,曾有工人形容在那里的工作状态:“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动作,手不停地动,感觉自己像是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
王来春不服输,她比大多数人更能吃苦,在车间被工友称作“拼命三郎”。这正是富士康最推崇的品质,在一次工人动员大会上,公司高层提到“没人是天生穷命”,这句话震撼到了王来春。自此之后,她更加勤奋,身边同批进厂的姐妹因为耐不住艰苦走了一个又一个,只有王来春一直咬牙坚持。
她的命运也因为坚持而发生了改变,10年间王来春在富士康从普通的车间女工一级级升到了课长,这是当时富士康为中国大陆员工所设置的最高级别,要管理近千人。
王来春回忆起富士康的工作经历时说过,自己在这里没有混过一天日子,除了工作外,学习就是第二职业。
学到的这些东西在之后的创业中帮她迅速建立起稳固的经营模式,她曾向媒体提起富士康对自己的启蒙。
1998年,已经衣食无忧的王来春开始向往更广阔的天地。恰逢那年创业潮兴起,王来春说服哥哥王来胜拿出积蓄,当年就买下了香港立讯的部分股权。到2004年,她在深圳创办了立讯精密。
那年,没有多少人能想到,富士康给自己培养出了一个最大的竞争对手。
点击封面订阅全年杂志
反超
立讯精密最初的大客户不是苹果,正是富士康。据公司2010年A股上市招股书显示,2007年它向富士康销售产品的收入占当期营收的47.73%,2008年这个数字增长到56.46%。
但王来春并不甘心只做富士康的供应商,在承接订单的过程中,她更核心的工作是主导完成了对公司竞争力的改造。
2011年,刚完成A股上市的王来春开始瞄准苹果,那年库克接任乔布斯成为CEO。执掌公司之初,库克就希望苹果的全球供应链能更加多元化,巨大的机遇来到了王来春面前。
事实上她为此准备了整整一年。上市后,王来春火速收购了昆山联滔、博硕科技、科尔通实业等多家智能设备连接器及线束制造商。通过并购,实力猛增的立讯精密开始直接服务苹果,并在此后正式成为了“果链企业”。
尝到甜头后,王来春在2016年又加快了并购节奏,收购了苏州美特。这家专注声学组件的制造商在当时“默默无闻”,但随着AirPods的出现,声学元件开发生产一下子成了行业稀缺资源。
她的运气不错。上市之初,AirPods原代工厂英华达的良率始终达不到苹果的预期,为此苹果找到了刚完成对苏州美特收购的立讯精密。为了提高良率,王来春带队冲刺了三天三夜,把良率提高到了近100%,成功拿下了大订单。
随着AirPods在消费市场的持续爆火,2017年起,立讯精密的股价开始疯涨,在最高点时涨到了原始股价的60倍。
2020年,立讯精密收购了台湾纬创在中国大陆唯一的iPhone代工生产基地,这一动作颇具野心,它终于切入了富士康的腹地——iPhone组装。据媒体报道,当时得知这一消息的富士康高层大为震惊。尽管此时立讯精密在营收规模和体量上与富士康仍有较大差距,但它似乎已经准备“宣战”了。
2023年10月,库克亲自到访了立讯精密位于苏州昆山的工厂,在车间留下了一张与王来春和流水线女工的合影,这昭示着两家的关系正越走越近。库克离开后,王来春斥资110亿元在苏州建造了一个28.5万平方米的超级工厂。
随着该厂投入生产,立讯精密在iPhone整机组装的市场份额连年攀升,今年苹果将iPhone17近一半的整机组装订单交给了立讯精密,它成功反超了富士康,成为名副其实的“果链一哥”。
超前布局
但这并没有让王来春停下脚步。
除了巩固苹果核心产品组装业务,立讯精密还紧随苹果脚步不断拓宽边界。2023年,苹果推出首款人工智能头显设备Vision Pro,凭借在声学、光学等多个硬件领域的布局,立讯精密成为了Vision Pro的独家代工厂商。虽然这款产品并没有像AirPods那样大火,但立讯精密借此积累了人工智能硬件的生产经验,为与OpenAI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近几年,受制于外界所诟病的“苹果依赖症”,立讯精密面临着毛利被挤压甚至腰斩的营收风险。为此,王来春再一次主动求变,她要为公司找到第二、第三条增长曲线,首先瞄准的就是AI和汽车。
去年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王来春特意强调了AI对公司战略的重要性,并提到了这必将带来产品智能化的迭代,“基于AI功能的导入,催生出更多新型智能终端和场景解决方案”。
她还谈到了立讯精密在AI业务上的布局,“通过工艺创新与垂直整合,实现从单一零部件供应商向多品类零部件、‘模组+系统’级解决方案服务商的升级,在AI终端设备、AR/VR等新兴赛道,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立讯精密投入研发的资金占比已在逐年提高,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45.94亿元,财报显示这些资金被重点用在了高速互联、边缘计算等AI基础设备领域。
今年9月17日,立讯精密宣布与美国边缘人工智能芯片企业PIMIC达成战略合作。PIMIC的技术优势就是“存储计算一体”,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为智能设备提供超低功耗的AI处理方案。
据媒体报道,双方合作生产的正是一款可穿戴的智能设备。PIMIC首席执行官Subi Krishnamurthy对媒体说选择与立讯精密牵手,正是因为它已经成为了“全球可穿戴生态系统的领军者”。
这些靠长期主义积累起来的技术优势,最终都有可能让立讯精密完成与OpenAI的合作。据外媒爆料,两家合作生产的这款智能设备中,立讯精密除了代工还将深度参与产品AI赋能,其中突破性的“上下文感知终端”七成的量产订单将由立讯精密一手承接。双方均未对此公开回应。
王来春曾多次在采访中提到力图摘掉代工的帽子,她说外界用代工来定位立讯精密太过“简单粗暴”,“代工是没有灵魂的,但给客户提供解决方案是有灵魂的”。
在她看来,立讯精密一路走来离不开科技创新,去年她就曾表示未来公司将深化AI技术,推动产品向场景化、生态化延伸。
这一次,她或许又走在了前面。
新闻热线&投稿邮箱:tougao@iceo.com.cn
本文来自作者[半双]投稿,不代表发展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stcode.vip/zhishi/202509-51209.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发展号的签约作者“半双”!
希望本篇文章《4600亿“果链女王”,要接OpenAI大单》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发展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立讯精密今年成为“果链一哥”后,王来春并没有因此停下脚步。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马吉英 见习记者 李晓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