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多地新冠感染病例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引发公众对疫情反弹的关注与担忧。中国疾控中心最新监测数据显示,2025年4月以来,新冠病毒检测阳性率持续攀升,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阳性率从7.5%上升至16.2%,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阳性率从3.3%升至6.3%。这一轮疫情波动既有病毒变异的因素,也与人群免疫水平下降、防控意识松懈密切相关。

疫情现状:南方高于北方,阳性率创一年新高
最新监测数据揭示,当前新冠病毒活跃程度已达到过去一年来的高峰水平。从地域分布看,南方省份检测阳性率普遍高于北方,这可能与南方气候湿润、人口密度大以及人员流动频繁等因素有关。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南方还是北方,新冠病毒在门急诊流感样病例检出率中均排名第一,显示出其在呼吸道传染病中的主导地位。
从年龄结构分析,15岁及以上人群受到的影响尤为显著。在第18周(5月4日当周)监测中,15-59岁和60岁以上人群的门急诊及住院病例中,新冠阳性率均位列首位。这一现象提示成年人和老年人群体当前面临较高的感染风险,需要加强针对性防护。相比之下,儿童和青少年群体中,鼻病毒仍是主要病原体,新冠影响相对较小。
香港地区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香港特区政府卫生署数据显示,截至4月19日,新冠病毒检测阳性率从四周前的1.71%上升至8.21%,呼吸道样本检测阳性比率和污水病毒含量已超越过去一年的最高水平。5月4日至7日期间,香港每天新增新冠阳性样本131至199个,公共卫生化验服务处收集的样本中约11.42%带有新冠病毒。澳门卫生局也报告,近期新冠病毒阳性率在12%-17%之间波动,显示病毒仍处于较活跃水平。

病毒变异与流行特征:XDV/NB.1成为优势毒株
引起本轮疫情的主要毒株为XDV变异株及其子分支NB.1系列。XDV最初是作为奥密克戎JN.1变异株的一个亚分支被识别出来,自2024年7月起逐渐成为优势流行株。北京朝阳区疾控中心的监测显示,当前流行株以NB.1系列分支为主,该分支同样属于XDV变异株的新分支。
值得庆幸的是,现有研究并未发现这些新变异株的致病力有明显增强。病毒学专家常荣山指出,NB.1系列分支的致病力相较此前的毒株继续下降,"不会导致比JN.1变异株流行时更严重的疾病,住院人数也不会超过JN.1流行时"。这一判断与临床观察相符——尽管感染人数增加,但重症比例维持在较低水平。以北京为例,5月17日新增的52例本土确诊病例中,普通型仅5例,其余均为轻型或无症状感染者。
从流行动力学角度看,本轮疫情呈现出"来得快、去得也快"的特点。常荣山预测,五月中旬是波峰区域,到6月5日前后,全国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的新冠阳性率会下降到8-10%左右,6月中下旬可能进一步降至5%或以下。这种短期波动的特征表明,尽管新冠病毒仍在人群中保持活跃传播,但已逐渐演变为一种季节性呼吸道传染病,与人类长期共存的态势更加明显。

疫情抬头的原因分析:多重因素交织
免疫屏障衰减是导致本轮疫情抬头的最主要原因。距离上一波大规模感染高峰(2023年12月至2024年1月)已过去一年以上,人群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的抗体水平持续下降。与此同时,疫苗接种率也处于较低水平。病毒学家常荣山观察到:"中国新冠疫苗2024年的销量接近于零",因"疫苗犹豫"等种种原因,中国的新冠疫苗接种率变得极低。这种免疫保护的空窗期为病毒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防控意识松懈同样不容忽视。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感染科主任党双锁指出,公众对新冠的认知呈现两极转变趋势:由疫情初期的"超常规防控"转为当前的"防控意识薄弱"。许多医院甚至已经取消了新冠检测项目,导致患者得了病也不知道是不是新冠,只能"硬扛"。这种认知转变与行为放松无疑加速了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
气候与人口流动因素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五一假期期间的大规模人口流动为病毒跨区域传播提供了便利。同时,春夏换季期间温差较大,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进一步增加了感染风险。值得注意的是,与传统呼吸道病毒不同,新冠病毒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夏季同样可以保持较高传播活性。
免疫资源竞争现象也值得关注。2025年2月,我国经历了一波三年来最小的流感全国性流行,人群群体免疫力下降,客观上为新冠病毒的再次流行创造了空间。这种呼吸道病毒间的"此消彼长"关系在未来可能成为常态,需要更加精细化的监测与预警。
专家观点:不必恐慌但需警惕
面对疫情波动,多位专家表达了审慎乐观的态度。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教授分析,全球范围内的新冠感染波动呈现以半年为周期的交替,这种波动主要是由毒株的变异和免疫屏障的阶段性衰减所引发。他认为近期的新冠感染"抬头"是新冠病毒周期性波动的结果,不必过度恐慌。
临床观察也支持这一判断。党双锁主任发现,尽管近两周就诊的新冠患者较以往增多,人数几乎翻了一倍,但"新冠感染尚未达到显著规模,而是保持在一个相对合理和可控的范围内"。患者临床症状仍以发热、咳嗽及咽痛为主,与普通呼吸道感染相似。不过,他特别提醒,基础疾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老年群体及低龄儿童的重症转化风险较高,需要格外关注。
香港中文大学呼吸系统讲座教授许树昌指出,由于很多人没有做检测,估计社区感染新冠个案远多于官方报告数据,但"大部分人症状轻微,市民不必过分担心"。这一观点与内地专家的判断基本一致,反映出医学界对当前疫情态势的共识。
然而,专家们也一致强调不能掉以轻心。党双锁警告:"相较于流感等呼吸道疾病,新冠的杀伤力更大,可引起肺部感染,导致肝功能异常,加重基础疾病"。他特别提到"长新冠"问题:"临床发现很多长新冠患者,两三年后CT检测肺部仍显示炎性病变,这类病理改变与早期干预不足相关,可能继发肺部损伤"。因此,他建议对新冠病毒仍应加强监测、主动监测,早发现早治疗,以降低疾病负担。

社会影响与应对措施
医疗系统应对方面,尽管当前疫情未对医疗资源造成严重挤兑,但部分地区已出现就诊量上升的情况。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感染科主任党双锁观察到就诊新冠患者人数"几乎翻了一倍"。为应对可能出现的医疗需求增长,多地医疗机构正在加强发热门诊、呼吸科和急诊的力量配置,优化就诊流程,缩短患者等候时间。
抗病毒药物使用出现明显回升。据《财经》杂志报道,自4月以来,至少三家国产药企的抗新冠病毒药物销量呈现增长态势。先声药业称其抗新冠药物先诺欣为"较大幅度增长",且是"数量级式的增长"。目前中国已有七款抗新冠病毒药物上市,包括两款进口药和五款国产药,价格从180元/盒到1000多元/盒不等。专家提醒,这些药物均为处方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特别是心血管病、高血压等基础病患者需关注药物相互作用。
重点人群防护成为当前防控工作的关键。香港卫生防护中心通报的两宗儿童重症个案(分别为17月龄男童和13岁女童)目前仍在住院治疗中,情况严重。这一情况提示儿童群体尤其是低龄儿童仍面临一定风险。与此同时,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脆弱人群的防护也需加强。北京市朝阳区疾控中心特别提醒,目前该区域新冠病毒活动呈上升趋势,老年人和免疫低下者属于高风险人群。
公共卫生建议方面,多地疾控部门发布了针对性指导。香港卫生防护中心建议高危人士如本身有健康问题或免疫力低的人士应采取额外保护措施,例如在公众地方戴上口罩。他们还建议高危人群无论以往曾接种多少剂数的新冠疫苗,应于接种上一剂疫苗或确诊感染新冠至少六个月后,接种额外一针的加强剂以加强保护。郑州疾控中心则提醒,随着5月气温的持续攀升和降水增加,各类病原体进入活跃期,需重点防范新冠病毒感染等传染病。
防范建议:科学防护,理性应对
基于当前疫情特点和专家意见,我们为公众提供以下防范建议:
个人防护措施
- 科学佩戴口罩:前往医院、商场、公共交通等密闭或人群密集场所时,需规范佩戴口罩,确保口鼻完全遮盖。口罩佩戴时间不宜超过4小时,潮湿或污染后应及时更换。
- 减少非必要聚集:尽量避免参加大型聚会、婚礼、展会等人员大量聚集的活动。必要出席时保持至少1米社交距离,优先选择户外通风良好的环境。
- 强化卫生习惯:外出归来、餐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用肥皂或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至少20秒;无流水条件时可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
本文来自作者[答世博]投稿,不代表发展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astcode.vip/txbk/202505-31884.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发展号的签约作者“答世博”!
希望本篇文章《北京新增1例本土确诊病例(新冠再抬头)》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发展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近期,全国多地新冠感染病例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引发公众对疫情反弹的关注与担忧。中国疾控中心最新监测数据显示,2025年4月以来,新冠病毒检测阳性率持续攀升,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