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券业观研
券业观研从业内获悉,近日,备受市场瞩目的原招商基金固收基金经理马龙已正式入职天弘基金,此前市场流传的相关消息现已得到证实。待相关静默期结束后,马龙将专注于固定收益产品的投资管理工作。
招商基金近两年人事震荡加剧,首席固收投资官马龙曾管理876亿元规模,占固收板块35%,2024年下半年起卸任15只基金,规模缩水89%至不足百亿。
2025年4月,权益老将苏燕青、王岩等核心人物集中离职,新聘28名基金经理中超半数为从业不足3年新人。“老将出走、新人补位”致投研稳定性骤降,权益领域部分老将管理基金近三年亏损超30%。
值得关注的是,就在数日前,招商基金总经理徐勇卸任,招银理财总裁钟文岳接任,其履新被视为强化股东意志,招商局集团拟通过协同扭转权益颓势。
然而,这一调整能否打破内部培养为主的投研体系仍存疑,毕竟公司超90%权益基金经理为内部晋升,导致投资风格高度趋同。未来招商基金这一问题如何改变,市场人士与投资者均高度关注。
400%团队置换率敲响人才断层警钟
公开资料显示,马龙于2009年7月加入泰达宏利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担任研究员。2012年11月转投招商基金,历任固定收益投资部研究员、基金经理及首席固定收益投资官等职。
马龙在招商基金任职期间,主要管理中长期纯债基金和混合债券型基金,管理规模峰值超过876亿元。他曾管理招商产业债近10年,任职期间回报率达68.32%,年化回报为5.36%。
作为首席固收投资官,马龙被誉为“固收一哥”,其自2024年下半年起密集卸任 15 只基金,管理规模从876亿元缩水89%至不足百亿。2025年4月1日,其卸任最后一只基金招商安心收益债券,标志着这位金牛奖大满贯得主正式离开招商基金。
马龙的离职被视为公司战略调整的信号,其管理的固收产品曾贡献公司35%的规模。
除固收业务流失大将外,近段时间招商金多位权益老将也集中离职。2025年4月,权益领域核心人物苏燕青、王岩同步离职。苏燕青管理的9只基金中,包括成立仅9天的招商上证科创板综合联接A,凸显团队稳定性危机。
王岩则卸任20只基金,其管理的招商中证2000增强策略ETF虽在任期内回报率达43.4%,但部分产品如招商沪深300指数增强A亏损超 12%。两人离职后均未转岗,直接注销基金从业资格。
同期,招商基金新聘28名基金经理,超半数从业不足3年。例如,2025年5月增聘的滕越,此前主要管理债券基金,首次涉足权益产品招商精选企业混合A,该基金规模已从成立时的2.42亿元缩水至2178万元。
这种“老人走、新人上”的模式导致招商基金投研团队置换率高达400%,引发市场对公司“去明星化”的担忧。
权益累亏553亿,权益团队断层
除核心投研团队人员流失以外,近年来招商基金还面临“公司赚钱、基民亏钱”的问题。
Choice金融终端显示,2022至2024 年,招商基金权益类产品(股票型+混合型)累计亏损553亿元,同期收取管理费约70亿元。仅招商中证白酒指数基金便亏损235亿元,同期收取管理费达17.21亿元,形成“基民亏钱、公司躺赚”的争议模式。
近一年表现尤为突出:李佳存、郭锐管理的基金近三年亏损超30%,其中郭锐的招商丰盈积极配置混合A/C亏损达 40%。
招商体育文化休闲股票A近三年亏损40%,跑输业绩比较基准15个百分点。截至2025年4月底,招商基金旗下334只权益产品中近四成自成立以来亏损,20 只产品净值“腰斩”。
截至2025年一季度,固收管理规模较年初下降12%,部分卸任产品遭遇净赎回。新任团队在信用债挖掘和风险控制上尚未形成差异化优势,例如王梓林管理的招商安心收益债券基金,近一年回报率仅1.56%,显著落后于同类平均水平。
指数基金规模从2022年的1247亿元增至2024年的1306 亿元,仅增长4.8%,行业排名从第6跌至第13位。其中,招商中证白酒指数基金规模缩水15.38%至 354亿元,新发行的招商中证疫苗与生物技术ETF等产品规模尚不足5000万元,面临清盘风险。
能够看出,固收主导格局强化,招商基金的权益业务逐渐被边缘化。截至2024 年末,固收类产品(债券+货币)占比升至77.7%,权益类规模从2021年的2789 亿元降至1841亿元,占比不足20%。这一结构导致公司在权益市场回暖时难以捕捉机会,2024年公募行业权益基金平均收益5.74%,而招商混合型基金仅为 4.17%。
徐勇自2022年起担任总经理,期间净利润从18.13亿元降至16.5亿元,非货规模排名从第5 跌至第9,被市场质疑“缺乏公募经验”。其任期内推动的“去明星化”策略虽降低对个人依赖,但也导致投研能力断层。
2025年5月,招银理财总裁钟文岳接任总经理。作为招商基金前常务副总经理,其履新被视为股东方(招商局集团)强化控制权的信号。
钟文岳在招银理财期间推动权益投资与实体经济结合,未来可能通过招银理财与招商基金的协同,扭转权益颓势。目前,公司已成立专项小组研究行业改革政策,重点优化考核机制与产品结构。
天弘权益规模不足200亿成转型死穴
马龙的加盟被视为天弘基金强化固收能力的关键举措。目前,天弘固收团队规模为70人,近5年、7年固收绝对收益排名稳居行业第二。马龙的加入将进一步优化投研流程,其擅长的信用利差挖掘和风险控制能力,有望提升天弘在利率债、信用债等领域的竞争力。例如,其管理的招商产业债基金,任职期间年化回报5.36%,最大回撤仅2%,这类产品经验对天弘固收+业务的扩容具有战略价值。
但是天弘基金仍面临“货币基金依赖症”的挑战。尽管2024年非货规模增长至3669亿元,但货币基金占比仍超70%,核心产品余额宝规模从2017年的1.69万亿缩水至7710亿元,收益率跌破1.5%,吸引力持续下降。
在非货领域,被动指数基金是亮点。场外指数规模仅次于招商基金,覆盖宽基、行业等多个方向,例如天弘中证电子A、食品饮料A等产品2024年涨幅超60%。然而,主动权益业务仍薄弱,2024年规模不足200亿元,行业排名第46位,75%的股票型产品处于亏损状态。
同时,天弘基金权益业务的低迷拖累整体表现。2024年,天弘旗下77只股票型产品中,75%亏损。部分产品近三年跌幅超30%,例如天弘周期策略混合基金,过去三年净值下跌42.41%,跑输业绩比较基准22个百分点。
相比之下,固收+产品表现相对稳健,例如天弘弘择短债基金在2022年债市波动中逆势增长1%,2024年规模增长128亿元,86%增量来自零售资金。这种分化反映出天弘“固收为主、权益为辅”的策略,但权益短板使其难以在行业竞争中实现突破。
天弘基金的转型路径清晰但充满挑战。一方面,通过低费率的被动指数基金吸引C端用户,例如其ETF联接基金管理费率低至0.5%,C类销售服务费仅0.2%,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另一方面,试图通过固收+和主动权益提升收益空间。
然而,权益投研能力的不足制约了这一目标,主动权益团队仅70余人,且考核机制侧重长期回报,短期难以扭转业绩颓势。此外,马龙加盟后的协同效应仍需时间验证,其能否在天弘的平台化投研体系中发挥优势,将影响固收业务的升级速度。
马龙的离职与加盟,本质上是公募行业从“明星经理驱动”向“平台化投研”转型的缩影。招商基金的困境揭示了过度依赖个人能力、忽视体系建设的风险,而天弘基金的尝试则凸显了从互联网流量红利向专业能力深耕的必要性。
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警惕招商基金权益产品的高波动风险,同时关注天弘基金固收+和被动指数业务的长期价值。未来,两家公司能否在投研改革、产品创新与治理优化中找到平衡点,将决定其在行业洗牌中的生存空间。
本文来自作者[禽可歆]投稿,不代表发展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stcode.vip/ttxw/202505-30918.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发展号的签约作者“禽可歆”!
希望本篇文章《马龙“叛逃”背后:招商基金权益溃败vs天弘固收豪赌,公募“明星神话”崩塌进行时》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发展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 来源:券业观研 券业观研从业内获悉,近日,备受市场瞩目的原招商基金固收基金经理马龙已正式入职天弘基金,此前市场流传的相关消息现已得到证实。待相关静默期结束后,马龙将专注...